稻白叶枯病[1][2][3]是一种广泛分布且严重危害水稻的细菌性疾病。首次于1884年在日本福冈县被发现,随后在全球多个地区陆续报告。在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起已有记录,随着时代变迁,该病害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影响范围
稻白叶枯病是全球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种水稻细菌性病害之一。它存在于北纬53°至南纬17°之间的稻区,几乎覆盖了整个水稻种植区域。这种病害在水稻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会对其造成损害,尤其在孕穗期最为严重。病害的程度取决于发病时间早晚以及病情轻重,对于中抗品种来说,产量减少大约在5%至10%,而对于易感品种,则可能高达20%至30%,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下,减产幅度可以达到50%至70%。
病理特征
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包括叶枯型和青枯凋萎型两种类型。当病菌通过叶子上的水孔或伤口入侵时,会导致叶枯型症状,而通过根或茎的伤口入侵时,则会引起青枯凋萎型症状。此外,病菌还会导致穗部枝梗和谷粒颖壳变色。叶枯型症状通常在叶片两侧形成不规则的水渍状坏死斑,这些斑点会逐渐向下扩展,最初呈黄白色,后期变为灰白色或枯白色,边缘呈现出波浪状,有时会出现蜜黄色的菌脓。在抗病品种上,病斑短小且不会扩展,与健康组织的边界会有黑色的环形纹理,而在易感品种上,病斑扩张速度快,能够延伸至叶鞘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