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蓬子

“四人帮”之一姚文元父亲、中国现代诗人
姚蓬子(1906年—1969年),原名姚梦生,字裸人,又名姚梦圣,后改名为姚杉尊,笔名有蓬子、蓬、小莹、丁爱、玲玲、慕容梓、华风、尊彬、彬芷等,浙江诸暨姚公埠人,[1][2]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出版家,姚文元之父。[4]
姚蓬子出生于书香世家,幼年时家境殷实,曾就读于诸暨县立中学、绍兴越材中学、上海中国公学,后在北京大学旁听学习。其母去世后弃学来到上海,在光华书局担任编辑,从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2]1927年,姚蓬子在同为书店编辑的潘汉年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姚蓬子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银铃》。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担任执行委员,参与了《萌芽》《北斗》的筹办、出版工作,也曾与潘汉年、冯雪峰等共同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所"。1932年,姚蓬子曾担任过《文学月报》主编,但不久因右倾被撤职。1933年,姚蓬子调任中共华北特委书记。同年底,他在天津被捕,不久叛变,登报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姚蓬子出狱后曾在中统特工总部训练股工作,编辑《动力》月刊,主编《扶轮月刊》《钟声》等刊物。[2][4]
抗战爆发以后,姚蓬子与中统脱离关系,在武汉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与老舍合编《抗战文艺》三日刊。武汉沦陷后,姚蓬子赴重庆任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1939年,姚蓬子和老舍创办作家书屋,老舍不久退股。后他又与老舍、赵铭彝等创刊《文坛小报》。1943年,冯雪峰上饶集中营脱身后,以作家书屋为掩护,隐居了一段时间。1945年,抗战胜利,姚蓬子迁作家书屋至上海继续营业,以出版名家著作为生。1955年后,姚蓬子成为自由职业者,以译著和写作为生。1963年后,任教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4]1969年2月17日,姚蓬子因肺癌病逝于上海胸科医院,终年六十四岁。[2]
姚蓬子的文学作品种类多样,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翻译作品都有所涉及,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主题也多变。早期姚篷子的创作多唯美颓废,诗歌带有象征派特征,小说也多为凸显物质和欲望。加入“左联”之后,由于受到左翼作家的影响,姚篷子的作品开始转向对于社会黑暗的暴露与反抗,而到了抗战时期则进一步的凸显了爱国主题和通俗化追求,以及对社会热点的讨论。[2]代表作有诗集《银铃》《蓬子诗钞》;短篇小说集《浮世画》《剪影集》;译作《处女的心》《我的童年》《俄国短篇小说集》等。[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