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

1942年郭沫若创作的散文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丁东草》三章中的一章,后收入《沫若文集》第七卷。[4][3][5]
文中语言如诗歌一般引人入胜,意境优美,风格独特,精练地描写了白鹭清新脱俗的自然之美。这里没有叹为观止的故事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但是整篇文章读下来,却感到字字珠玑,每句话都饱含感情,平凡普通的白鹭在作者笔下变得优美动人、栩栩如生。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作者对和平、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那样迫切。[1]
《白鹭》一文被收录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中。[6][7]

创作背景

白鹭》创作于1942年10月,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郭沫若具备共产党员和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双重身份,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环境。在这种矛盾的处境下,他面临了艰难的抉择。于是,他创作了《白鹭》这篇文章,以真诚的笔调生动描绘了这普通鸟类的生态特点,巧妙地利用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白鹭的傲然独立和宁静自由,正是郭沫若所向往的生存状态。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和平、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即使身处政治的风暴之中,也希望保持自己的理念和信念。[2] 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对和平、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显得极为紧迫。他的情感深深地融入了对白鹭的描写之中:“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缘。 那青色的脚……”作者在自然美面前所体验到的喜悦和愉悦,使他的文字流露出对生活情趣的热爱。尽管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内心中涌动着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渴望,这种情感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得以表达出来。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