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蜜蜂(ApisceranaFabricius)是Fabricius于在1793年发现并定名的,主要分布于南亚及东亚,是世界上现已发现的九个蜂种之一。[1]长期以来,东方蜜蜂由于对我国各地气候、蜜源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当地的不良因素抗逆性强而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地方蜂种。[2]中国的东方蜜蜂有200多万群,大部分处于半野生、半家养状态。由于分布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也存在诸多差异,因而东方蜜蜂在个体大小、体色上呈不同变化,产蜜量和行为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3]
1988年,Ruttner根据亚洲不同地方东西方蜜蜂的形态学分类的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提出了东方蜜蜂只有4个亚种的新观点,这4个亚种分别是印度蜂亚种(南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日本蜂亚种(日本);喜马拉雅亚种(喜马拉雅地区的中部和东部);中蜂亚种(阿富汗、巴基斯坦、北印度、中国和北越)。他同时也注明,来自菲律宾的蜜蜂可能属于另外一个新的亚种。Ruttner同年提出的蜜蜂形态数值分类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蜜蜂的区系分类和不同的生物 地理型。[3] 分类和系统发育
东方蜜蜂属于蜜蜂科,是蜜蜂、木蜂、兰花蜜蜂、大黄蜂、寄生蜜蜂甚至无刺蜜蜂等多样化蜜蜂家族中的一种。丹麦动物学家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修斯于1793年描述了东方蜜蜂。 过去曾有讨论认为东方蜜蜂和欧洲蜜蜂只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但现在已经得出结论,这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物种。欧洲蜜蜂的群体规模可达到5万只以上,而东方蜜蜂的群体相对较小,只有约6,000至7,000只工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