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僧繇(?—约547),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著名的画家和大臣。[1][2][3]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1] 张僧繇少年时在云顶山学画。[1]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他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太清初年(547)曾入蜀为梁武帝子武陵王绘像。[3]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艺术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外,他还善于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如他的“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是从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得到的启发,是书法艺术在绘画艺术上创造性的运用。张僧繇善于接受外来艺术形象,从他的画题里可以看到胡僧、番奴形象,例如《扫象图》和《二胡僧图》。[4]
人物生平
张僧繇(?—约547),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3][2]少年时在云顶山学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