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

中国古代官名,最高监察长官
御史大夫,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秦朝,是中央最高监察长官,为丞相副手,兼领监察百官之职。[1][2]
西周时期就设有御史一职为史官,到战国时,御史开始具有监察职能。[3]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直至西汉中期,御史大夫职掌银印青绶,品秩两千石,其职权以监管和弹劾百官为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其地位仅次于丞相,丞相有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升迁补任。[1][4]御史大夫下设有御史丞、御史中丞侍御史、御史等属官,辅佐其处理事务。汉武帝刘彻时期,御史大夫被中朝官分权,渐变成事务性职官。[5]汉成帝刘骜时期,将御史大夫的品秩提升至万石,职掌金印紫绶,与太尉、丞相并列三公。汉成帝和汉哀帝时期,御史大夫之名频繁更改,到东汉改称为司空后,其职权完全被尚书台取代,成为掌管土木的官员。[6]
魏晋以后,中央几乎不设置御史大夫,[7]隋朝时期,复置御史大夫掌管御史台,其品阶为从四品唐朝沿袭隋朝制度设御史大夫,其职权也得到提升,成为专管国家法制、礼仪、政纪的正三品官员。[1][8]唐朝同汉朝考课制度一致,御史大夫由皇帝亲自主考任免。[9][10]五代时期,御史大夫职权没落,成为加官。[1]到了宋朝,御史大夫仅为兼官,成为从二品虚衔。而在同时期的辽代西夏金代沿袭唐朝御史制度,御史大夫仍是御史台长官。元朝时期,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和谏言,并升至从一品[11]到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撤销御史台,御史大夫被废弃。[1]
御史大夫的创设,标志秦朝监察机构的独立。虽然后代监察制度多有变化,但都是在此基础上沿用和发展。[12]御史大夫在管理及约束官员、维护统治秩序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同时担当了皇帝专制主义的辅助工具。[13]高丽朝受唐朝官制影响,设置御史大夫担任御史台长官领治事务。[14]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御史大夫有冯劫[15]张汤[16]郗虑[17]张衡[18]杜淹等。[19]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