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大夫,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秦朝,是中央最高监察长官,为丞相副手,兼领监察百官之职。[1][2] 西周时期就设有御史一职为史官,到战国时,御史开始具有监察职能。[3]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直至西汉中期,御史大夫职掌银印青绶,品秩两千石,其职权以监管和弹劾百官为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其地位仅次于丞相,丞相有空缺时,御史大夫可以升迁补任。[1][4]御史大夫下设有御史丞、御史中丞、侍御史、御史等属官,辅佐其处理事务。汉武帝刘彻时期,御史大夫被中朝官分权,渐变成事务性职官。[5]汉成帝刘骜时期,将御史大夫的品秩提升至万石,职掌金印紫绶,与太尉、丞相并列三公。汉成帝和汉哀帝时期,御史大夫之名频繁更改,到东汉改称为司空后,其职权完全被尚书台取代,成为掌管土木的官员。[6] 魏晋以后,中央几乎不设置御史大夫,[7]隋朝时期,复置御史大夫掌管御史台,其品阶为从四品。唐朝沿袭隋朝制度设御史大夫,其职权也得到提升,成为专管国家法制、礼仪、政纪的正三品官员。[1][8]唐朝同汉朝考课制度一致,御史大夫由皇帝亲自主考任免。[9][10]到五代时期,御史大夫职权没落,成为加官。[1]到了宋朝,御史大夫仅为兼官,成为从二品虚衔。而在同时期的辽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