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席是食客菜品不固定的一种流动性宴席,因人像流水一样用餐而得名,[3]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贵州、山西等地,[4]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民俗、[1]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 据说流水席起源于隋唐时代,是寺庙中的僧尼们为了款待有地位的施主,而精心研究出来的素食斋饭。另一种说法是流水席源流出自操办白喜事。[4]流水席一般有九道菜,不像一般的宴席那样先上齐所有的菜,流水席的最大特点是吃完一道菜上一道菜。[5]一拨人用餐完毕后,席桌上立马换上新的饭菜供下一拨人继续用餐,吃完后,再换上饭菜供下下一拨人用餐,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宾客都能享用到佳肴。[3] 乡间流水席,既是乡间饮食文化的独特风景,也是乡间人际交往的永恒见证。[6]由于乡间流水席普遍存在条件设施简陋,操作加工不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一些地区开始对“流水席”等农村集体聚餐的承办经营实行登记备案制,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让“流水席”成“放心席”。[7][8]
历史沿革
据说流水席早在隋唐时代就有了,是寺庙中的僧尼们为了款待有地位的施主,而精心研究出来的素食斋饭。寺院为显示佛门慈悲,凡庙会这天进香的,不论男女老少,均发一张帖,舍一顿斋饭。一开始在寺院内,乱哄哄的,没有头绪,显得十分杂乱,还不卫生。后来改变了做法,僧人们在积翠屏下,沿山形,借山泉流水之势,修了一条石砌的水平渠,一直修到寺院外的空场上,空场上垒了一排排的石桌,让人们在这里吃饭。厨房却建在离饭场一华里的水平渠上端,厨子们盛好一菜一饭,放在木制的条盘内,漂在水渠上,条盘顺着水势缓缓漂流,漂到饭场,前来进香的人们按先后顺序,自个端自个的十分有条不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