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席是食客菜品不固定的一种流动性宴席,因人像流水一样用餐而得名,[3]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南、贵州、山西等地,[4]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民俗、[1]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 据说流水席起源于隋唐时代,是寺庙中的僧尼们为了款待有地位的施主,而精心研究出来的素食斋饭。另一种说法是流水席源流出自操办白喜事。[4]流水席一般有九道菜,不像一般的宴席那样先上齐所有的菜,流水席的最大特点是吃完一道菜上一道菜。[5]一拨人用餐完毕后,席桌上立马换上新的饭菜供下一拨人继续用餐,吃完后,再换上饭菜供下下一拨人用餐,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宾客都能享用到佳肴。[3] 乡间流水席,既是乡间饮食文化的独特风景,也是乡间人际交往的永恒见证。[6]由于乡间流水席普遍存在条件设施简陋,操作加工不规范,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一些地区开始对“流水席”等农村集体聚餐的承办经营实行登记备案制,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让“流水席”成“放心席”。[7][8]
历史沿革
据说流水席早在隋唐时代就有了,是寺庙中的僧尼们为了款待有地位的施主,而精心研究出来的素食斋饭。因进香的人太多很拥挤,于是把给他们的斋饭,先放在木盘子里面,再放到预先修好的水渠中,让斋饭顺着水流缓缓而下,最后送到在广阔场地上等候的香客手中。因“借流水上席”,所以就把这种席面叫做流水席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