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伯玉(前585年~前484年),名瑗,字伯玉,谥号成子,春秋时卫国蒲邑(今长垣)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之一,被尊为“蘧子”。[1]
蘧伯玉出生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敏过人,饱读经书。蘧伯玉从卫献公开始为官,辅佐卫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数十年。蘧伯玉主张仁德治国、体恤民生。蘧伯玉为相期间,子贡到卫国参观,看到百姓安居乐业,问他:“您是怎样治理这个国家的呢?”蘧伯玉只回答了五个字:“以弗治治之。”晋国强大后,赵简子想攻打卫国,于是派大夫史默前往卫国暗访。史默回来报告说:“蘧伯玉为相,不可以用兵。”蘧伯玉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收留和帮助孔子,与孔子成为一生挚友。蘧伯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经常检讨自己,深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常常静坐思过。蘧伯玉的“弗治之治”理念,开创了道家老庄“无为而治”思想的先声。[1]
人物史事
蘧伯玉史事
个人修养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