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氰[qíng]化钾(potassium ferricyanide或potassium hexacyanoferrate(Ⅲ)[1])又名六氰合铁酸钾、赤血盐、赤血盐钾,[7]是一种无机化合物,通常为深 红色或金红色晶体或粉末 [5] [4]。其化学式为K₃[Fe(CN)₆],分子量为329.24,密度为1.89g/cm3,[1]溶于水、丙酮,不溶于乙醇、液氨及乙酸甲酯。[7]铁氰化钾见光或溶于水都不稳定,受热则分解(灼烧可完全分解);[2][8]在强酸性溶液中可生成有剧毒的氢氰酸气体,在碱性溶液中与双氧水反应可被还原成亚铁氰化钾;[9]还可与不同金属盐生成不同颜色沉淀物。[10] 铁氰化钾由德国化学家利奥波德·格麦林(Leopold Gemelin)于1822年发现。[1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两位法国化学家沙布斯(J.J.Schabus)和彭尼(F.Ponny)各自独立地以铁氰化钾做外指示剂,重铬酸钾做标准溶液,滴定亚铁。[12]之后,德国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于1860~1861年间成功测定铁氰化钾的组成和结晶。[13] 铁氰化钾常用亚铁氰化钾与氯气(或高锰酸钾)反应或以亚铁氰化钾为原料电解制备。[1]其可用于印刷制版,彩色片的漂白以及晒制蓝图等;[14]也可在化学领域中作为指示剂(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普鲁士蓝)或滴定分析用;[15][16]此外,在工业领域其也用作抛光腐蚀剂、电镀及蚀刻剂、制革以及造纸等。[7][17] 相关历史
铁氰化钾是由德国化学家利奥波德·格麦林(Leopold Gemelin)于1822年发现的。[11]1834年,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J.L.Gay-Lussac)通过将铁氰化钾与钾碱一起熔融,首次生产了氰化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