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国

春秋时代的小国
麇国古籍中又写作麋、[jūn]、麕(上为鹿,下为君)等形,实是以“獐”这种动物为名。在春秋时期的“江汉逐麋”中,麇国,也是被楚国逐猎的对象[1]。由于古麇国部族众多,疆域广大(含今丹江、两[yún]房县)地区,且是春秋早期封国较早的国家,所以麇国是秦、楚、巴、庸等部落中实力较为强大的方国[2]
据《春秋左传》记载,周代的麇国,主要活跃在今鄂西北与陕东南交界的汉水两岸。领有湖北郧县、郧西和陕西白河县的大部,及房县、丹江口和陕西[xún]阳的一部,其势力强盛时,也曾占有与鄂毗邻的豫陕两省的其他一些地方。其首府在郧县城西一百二十里的五峰乡肖家河村,古称[yáng]穴。大约在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为楚国所灭[1][3]

国家简介

(拼音:jūn),《春秋公羊传》作 圈国,春秋时代的小国。麇国与楚国相邻,终为楚国所灭。
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楚穆王、陈共公郑穆公及蔡庄公,率师次于厥貉,谋伐宋国麇子参与此会,但却从厥貉逃归本国。为此楚穆王于次年伐麇国,楚国成大心在防渚击败麇师,当年楚国潘崇再次讨伐麇国直到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