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 白居易
yuè
táohuāshèngkāi
chù
lái
译文
作品简介
作品赏析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评价
相关合集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
6
]
作品简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
1
]
作品赏析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前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后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
2
]
创作背景
此诗是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游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也有详细记载。
[
3
]
作者简介
白居易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官居太子少傅,世称白傅、白文公,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作品评价
沈括·《梦溪笔谈》: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
3
]
相关合集
部编版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180个词条5.6w阅读
咏鹅
唐代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诗
相和曲·江南
汉代时期佚名创作的作品
唐代王维的五言绝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