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

清代诗人、散文家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dài]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在江苏苏州度过童年,是中国散文家、红学家,同时也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被誉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他的家世显赫,为清代朴学大师俞[yuè]的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1][2]
俞平伯于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任教于燕京大学,并介绍朱自清前往清华学校教书。1928年去清华大学。1935年在清华园成立“清华谷音社”,推广昆曲。1946年转入北京大学任教授。1953年入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组(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经他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并深入的研究和考证,认为原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作的,出版了新红学的代表作——《红楼梦辨》,为中国红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自己所创办的月刊《诗》中提倡“诗的平民化”,致力于推动文学风格的转变。[3][4][5]
俞平伯的主要著作包括:《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等。[6][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