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

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1
4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多种叫法,北京叫“画片”“卫抹子”,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等,各不相同。在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1][5]
木版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汉代就已经出现。[1]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木刻版画,它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木版画。[a]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木版年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在民间达到了鼎盛阶段。[5]进入现代化发展之后,以传统手工制作为特色的木版年画被机器印刷工艺生产所取代,且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已从民俗转变为新型娱乐文化,因此,木版年画的现代化发展应顺应时代潮流,从发展创新上着手,在确保传统不被抛弃的同时做到形式上的创新。[6]
木版年画地理的空间区域来看,可以分为京津冀地区、秦晋地区、鲁豫地区、江浙地区等地区。[2]其题材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等五大类。[1]木版年画的制作须经画稿、刻版和刷印三道主要工序,另外,还有一些辅助工序,如填色晕染、装裱等。[1]
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已有18个木版年画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19个专门的木版年画保护单位,并认定了20位国家级传承人[7]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木版年画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重要载体。[1]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