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节

金安节
金安节(1094-1170)[1][2],字彦亨,宋代官员[3],歙州休宁人,祖籍浙江孝丰。他天资聪慧,记忆力强,精通经史,尤其擅长《易经》的研究。他在宣和六年(1124年)通过太学考试成为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新建县主簿。金安节历任多个职务,包括殿中侍御史、侍讲给事中等。他曾因弹劾秦桧的哥哥而遭到报复,被迫离开官场长达十八年之久。秦桧去世后,金安节重新出仕,担任严州知州等职。晚年,他以敷文阁学士的身份退休。金安节著有多部作品,包括《文集三十卷》《奏议表疏》以及《周易解》,这些作品都被收录在《宋史本传》中。

人物经历

金安节出生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逝世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享年七十七岁。他的才华横溢,能够每天记录上千字的信息,广泛涉猎经史书籍,尤其是对于《易经》有着深入的研究。宣和六年(1124年),金安节在太学选拔中脱颖而出,考取了进士,并被分配到洪州新建县担任主簿绍兴初期,范宗尹推荐他担任删定官。在一次觐见皇帝时,金安节提出应效仿司马光的做法,设立宰相总管财政事务。后来,他又晋升为司农丞,接着又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在此期间,他对一些不当行为进行了弹劾,包括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未经合法程序获得职位,以及任申先的行为不当。由于这些举动,金安节得罪了秦桧及其家族,不久后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此后十八年间没有再次出仕。
秦桧死后,金安节被召回朝廷,先后担任严州知州、浙西提刑等职。在大理寺任职期间,他主张治理百姓应以道德教育为主,而非单纯依靠法律。他还反对了一些过于严厉的判决,比如对伪造盐引者的处决。此外,他还处理了一件涉及王悦道的案件,尽管对方背景特殊,但他坚持依法办事。金安节还曾在外交场合代表国家,面对金使施宜生的质疑,他据理力争,最终迫使对方妥协。在礼部侍郎任期内,他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加强宫廷礼仪的规范性。他还曾因直言不讳而受到皇帝的赞扬,并表示愿意听取他的意见。
金安节在军事策略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在金主完颜亮入侵淮河地区时,他跟随皇帝前往建康,并提出了三种应对策略。他认为防守应该是进攻和招揽的基础。他还批评了某些将领的表现,并建议皇帝应该明确奖惩制度。在杨存中提议减少江淮地区的州县时,金安节认为这些建设对于防御至关重要,不应轻易放弃。他还强调了这些地方的战略价值,并建议选择合适的将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