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

蒙古族传统食品
炒米是一种传统食品,蒙语叫做“豪日森巴达”,意为蒙古米。它是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清香爽口,充饥耐饿,是蒙古族生活中不可缺的食物。炒米的制作方法有炒脆米和炒硬米两种,其中炒脆米需要先烧红铁锅里的沙子,然后放入泡胀的糜子,快速搅拌,待黄米崩出米花,水分蒸发完毕,快速出锅并过筛。炒米可以与肉汤或肉丁一起煮米粥,也可以用奶茶泡着吃,如果加黄油奶豆腐,味道则更好。炒米食用方便、快捷,又特别耐饥,因而是蒙古族生活中不可缺的食物。在汕尾,炒米被称为“察蜜”,是早上十点左右家家户户都会吃的一种伴茶礼,是汕尾人民在喝咸茶的一种配料。[1]

食材做法

炒米是用糜子做成的,要经过煮、炒、碾三道工序才能做成炒米。
首先是用锅煮。锅里盛上水,烧到八分开时将稷子倒入锅内。盖上锅盖继续加热。烧开后,揭开锅盖,上下翻动均匀,盖好锅盖,轻火焖,六、七分钟后,再上下翻动。这样连续翻动三至四次后,即可出锅。出锅的稷子粒鼓胀发圆,有透明感,但不能张嘴,否则影响炒米质量。煮稷子时,稷子和水的比例一定要适宜,达到稷子煮好水即干的程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