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河

菖蒲河
[chāng]蒲河位于天安门以东,南皇城墙北侧,总长约600米。是明清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一段。河由西苑太液池南端流出,折向东南,经过天安门前,往东汇入玉河。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穿过太庙的出水道。清代称长安左门以东的一段外金水河为菖蒲河。

简介

河南岸为南皇城墙,西端为长安左门北墙下的半边桥,东端为进入玉河的水闸,清代名天妃闸。明代在河上有桥一座,北通东苑长街,清代名为牛郎桥,是一座石台木板桥,1913年打通南池子大街,在皇城墙上拆出券门,同时将此桥改造为石拱桥。河北岸在明代为皇宫东苑,跨河建有涌福阁,清代已无存。民国以后,菖蒲河两岸陆续建满房屋,并在河南岸形成了东、西银丝套两条胡同,菖蒲河成了垃圾堆放场和污水沟。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填平河沟,改为街道。但破旧民房倚皇城和太庙、皇史[chéng]红墙而建,严重影响文物安全;河道填平,丢失了重要的史迹;位在天安门敏感地区,消防、治安、卫生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首都的中心。有鉴于此,2002年东城区斥资全部搬迁河道两侧居民,拆平后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复了水面,标志出天妃闸,亮出了南皇城和太庙、皇史红墙,将这里建设成一处依托历史遗址,富有古典风格的城市园林

历史渊源

早年在菖蒲河上有一座桥,称牛郎桥,同西苑的织女桥遥相呼应,这座桥的遗址,就在南池子南口内,皇史宬南侧。明永乐建都北京时,此处称东苑。《宸垣识略》称:明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端午节,车驾幸东苑观击[qiú]射柳,命群臣赋诗,赐宴及钞帛有差。十四年端午节亦幸焉。明王直端午忆去年从幸东苑诗:“千门晴日散祥烟,东苑宸游忆去年。玉[niǎn]乍移双厥外,彩毬低度百花前。云闻山色浮仙杖,风送莺声绕御筵。今日独醒还北望,何时重咏柏梁篇?”《宸垣识略》的作者吴长元说:永乐时射柳之戏,藏鸽於葫芦或盒内,悬于柳上,射中盒面,鸽飞而出,以此为乐。宣德中,东苑有草舍一区,乃上致斋之所。一小殿,梁栋[chuán]桶,皆以杉木为之,不加[zhuó]削,覆之以草。四面阑楯亦然。少西有路,纤回入荆扉,则有河石[zhòu]之。河南有小桥,覆次草亭,左右复有草亭,东西相望,枕桥而渡。中为小殿,有东西斋,有轩以为弹琴读书之所。四围编竹篱,篱下皆种蔬茹匏瓜之类。赏命尚书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