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镇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四川成都华阳人,[1]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2]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范镇考中进士第一。[3]仁宗时期,范镇担任知谏院,以直言敢谏著称,生平不信佛事。他曾请求立太子,面陈恳切,甚至哭泣。范镇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天,须发为白。后来,他成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同修《新唐书》。 [4]在政治上,范镇支持司马光的新法,[5]王安石不合。[6]他弹劾青苗法扰民,直言变法为残民之术。[7]范镇后职官致仕。宋哲宗即位后,范镇被起用为端明殿学士,[8]但坚决推辞不拜。范镇累封蜀郡公。 [9]范镇少年时曾赋长啸却胡骑,晚年出使辽国,被辽国人称为长啸公。范镇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8年)去世,享年81岁。他被谥号为忠文,并赠予右金紫光禄大夫。范镇的著作有《东斋记事》百余卷,《宋史本传》和《四库总目》。同乡好友苏轼曾在《范景仁墓志铭》一文中称赞范镇的文风清丽简远,学者们尊崇他为师法。中国史学界有“三范(范镇、范祖禹、范冲)修史”的佳话,[10]三范分别是范镇、范祖禹、范冲。

人物简介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双流区)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哲宗元祐二年,年八十一岁。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生平不信佛事。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与欧阳修宋祁共修《新唐书》。在政治上,范镇支持司马光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劾青苗法扰民,直言变法是残民之术,后职官致仕。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镇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辽人目为长啸公。卒,谥忠文,赠右金紫光禄大夫。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宋史本传》及《四库总目》传于世。同乡好友苏轼在《范景仁墓志铭》一文说:“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中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北宋学者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
范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