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旦,戏曲里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属于旦角范畴。[1]男旦由来已久,汉代有男优所扮的女娥,至魏出现了男扮女装的《辽东妖妇》,隋代男扮女装蔚然成风,唐代的参军戏里出现了以男扮女的优伶。[2]男旦是近年兴起的一种称谓,只是性别代名词,不是单独的行当,也非专门的艺术形式。解放前所有艺人都称伶人,也没有特殊标称。男旦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存在和主流形式。[1] 定义
戏曲中的旦角行当历来由男性扮演。男旦的声音在力度、厚度等方面比女性更具有特殊优势。其次,男旦在形体和生理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使得男旦做武打动作更加具有优势。此外,男旦表演和额女性表演不同,别有韵味。这种体现出的韵味是男旦长期练习的技巧、修养、素质和体验等多方面的积累加工后的具体展现,这是女演员所无法模仿和替代的。[3]戏曲里由男性扮演旦行角色,现在人们一般都会称之为男旦。其实男旦只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称谓,1949年以前对这些从事演艺的人员都统称伶人,或男伶。男旦只能算是性别代名词,不是单独的戏曲行当,也非专门的艺术形式。这种男性扮作女性的方式,可以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是重要的存在形式。[1]
由来
男扮女的表演方式历史悠久,根据史籍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代,男性艺人服务于帝王贵族,被称为“徘优”和“ 倡优”。从曲乐发展史上来看,古代宫廷宴乐女子(歌姬)歌舞,也都是以女乐为主。晋之优施,楚之优孟可谓中国戏剧之滥觞,当时均以歌舞戏谑为事,并未演历史故事,至汉以后始有简演之,降至南北朝,始合歌舞表演故事,虽仅具轮廓,谓之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