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

清朝进士、官员
林启(1839年-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76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陕西学政、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1][2][3]
林启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朝廷历任多个官职,为人直言敢谏,因反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颐和园,被贬为衢州知府。在衢州虽不足两年,但他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且积极兴办教育,多有利民之举。1896年,他调任杭州知府,“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深受市民赞誉,史称“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在教育方面,1897年他创办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并任总办,确定章程、聘师资、招学生,教学强调“讲求实际”,设算学、格致等“西学”基础课和考试制度,开启浙江高等教育之门。调任杭州知府后,因蚕丝生产衰退,他兴办浙江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前身),设多种蚕桑课程,在杭城和湖州设试验场,学制两年,全国招生,还派毕业生赴日学习。1899年,他建立养正书塾(今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开设多种现代课程。林启仰慕林和靖,在孤山补种百株梅树。1900年4月他病逝于杭州,后安葬于孤山北麓,墓旁林社供后人祭奠。[1][2][3]

人物生平

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可慈禧太后却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
林启听后十分气愤,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疏民困”,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衢州知府。他在[]州任职虽不到两年,却做了许多好事,这些好事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后来又调到杭州任知府。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史书记载,林启“守杭五年,政平人和”,“治杭得其政,养士得其教,为匹夫匹妇得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