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诜

唐代医药学家、孟子的第31世孙
[shēn](公元621年~公元713年),唐代汝州梁县新丰乡子平里人(今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孟庄村)。唐朝官员,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1]汝州孟余堂创始人。[2]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第31世孙[3]
孟诜从小就聪敏颖悟,博学多奇,年少时喜欢专研医学和炼丹术,进士及第,授职长乐尉,之后因失言得罪武则天,被贬为台州司马睿宗在藩时,被召为侍读,于垂拱初年(公元685年)在朝廷中任凤阁舍人[a]。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担任同州刺史,世称“孟同州”,加银青光禄大夫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公元707年),孟诜告老还乡,归隐于伊阳(今河南汝阳),专心研究药物饮食。[4][5]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河南府尹称赞其品格,将其居住的村子命名为“子平里”,不久后,孟诜便去世了,享年93岁。[6]
孟诜一生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等多部著作,[4][5]其中《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中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1]

人物生平

孟诜进士及第,睿宗在藩时,召为侍读。长安(公元701年-公元704年)中为同州刺史,故世称孟同州。进士及第。曾于垂拱(公元685年-公元688年)初年在朝廷中任凤阁舍人。(中书省官员,掌官进奏,参议表章,起草诏书,劳问有功将帅,察天下冤狱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