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观光(1799年—1862年),字尚之,别号武陵山人,清代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出生于江苏金山钱家圩的一个行医世家,早年为太学生,后屡试科举不中,继祖业行医。他在诊病之余,系统研究了我国历代的历法和数学名著,主张“中西之法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 人物经历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开始,他以贡生资格,三次参加考试,但都名落孙山。从此绝意仕进,而以行医为业。咸丰初期太平天国起义军大军压境,乡里人心惶然,而顾观光依然宁心静思,沉湎于数学的研究中,“以算理自遣”。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占领金山县,避乱东赴奉贤、南汇,但其次子顾沄则随太平军而去,下落不明,挚友韩应陛(数学家)在避乱途中触暑“惨惨发病而死”,接着老妻唐氏和幼子顾源又相继去世,他悲痛成疾,郁郁寡欢,于同治元年(1862年)长别人世。 主要成果
顾观光是一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人。他对训诂学有深入研究,精通医术,并在天文、历法、数学和物理学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他治学态度严谨,总是深入探究事 物的本质和原理,揭示其内在规律,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他对古今学说采取辩证的态度,兼顾中西学术的优点,认为二者可以相互验证但不能相互替代,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他认为随着时间的积累、观测的积累、人才的积累和智慧的积累,历法和数学的研究会不断进步。尽管他一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但他曾在乡间行医,医术高超,被誉为“一味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