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语文文学名词,它起源于五代,形成于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可谓源远流长。[1]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民间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别称。[2] 汉语对联顾名思义,既"对"又"联",指的是语言形式上的对称和意义上相关联,上联与下联跨句间的对称映射关系。[3]对联对仗工整,平仄谐调,是由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所决定。[2]当上下联对称的词汇概念所激活的主要认知模型出现重合或者共同建构同一个完整的认知模型时,通过共鸣机制,上联与下联就会形对意联,并成功建构汉语对联的主题意义。[3]对联中蕴含丰富的汉字文化,其字形结构、排布形式等都源自汉字,不同的字体形式代表对联的不同风格。[4]
对联集中体现了中国语言汉字博大精深的特点以及中国文学与时俱进的生命力。[5]它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包罗万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1]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