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宋将。[1][2] 沈庆之不到20岁就跟随乡族与孙恩军作战,他作战勇猛,善于谋略,少年时便以勇武著称。此后,沈庆之耕种田地,直到30岁也未被朝廷征用。此后沈庆之做了赵伯符的宁远中兵参军,为其出谋划策,屡次击退入侵的竟陵蛮,使赵伯符声名鹊起。永初二年(421年),沈庆之被授以殿中员外将军一职,后得到檀道济举荐,防守东掖门,逐渐得到皇帝信任,并收捕了准备谋反的刘湛。[2][1][3][4]元嘉十九年(442),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各蛮族大乱,沈庆之被任命为建威将军率军征讨,最终大败沔水沿岸的各蛮人部落。[2][5][3]元嘉二十六年(449年),沈庆之平定了雍州爆发的蛮族叛乱。[2][4]元嘉三十年(453年),沈庆之被任命 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兼任府司马、与刘骏平定了刘劭叛乱,刘骏即位后沈庆之被任命为领军将军、加封散骑常侍。[3][4][2]
孝建元年(454年),沈庆之和薛安都等人平定了鲁爽谋反之事,沈庆之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都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沈庆之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推辞不受,于是改封为始兴郡公。随后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辞官退隐。大明三年(459年),沈庆之被起复,前去平定竟陵王刘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