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企霞

中国作家、文学家
陈企霞(1913年10月23日—1988年1月16日),原名陈延桂,浙江[yín]县人,作家,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2][4]
陈企霞1925年考入宁波甲种商业学校读书,1932年他与叶紫共同创办无名文艺社,出版《无名文艺旬刊》和《无名文艺月刊》。1940年陈企霞到延安后不久就协助丁玲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企霞参加华北文艺工作团,1949年,陈企霞随部队来到北京,之后在周扬沙可夫领导下筹备全国文代会。1955年,陈企霞因“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受到错误批判,他不服,表示抗议,并提出《陈述书》。1956年6月,中宣部宣布“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不能成立,给丁玲、陈企霞摘去“反党集团”帽子,1958年陈企霞被送到河北唐山的柏各庄农场劳动。陈企霞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民族文学》杂志主编、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务。1988年1月16日病逝,2008年,其遗作《企霞文存》出版。[3]

人物生平

1913年10月20日,陈企霞出生于浙江省郸县一个破产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童年时代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即外出谋生。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陈企霞同志刻苦攻读了许多俄国革命文学作品,1932年到达上海,与左翼作家叶紫一道创办了“无名文艺社”和《无名文艺》月刊及旬刊,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写了不少小说、评论和散文。不久和叶紫一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5]
1933年9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935年因做革命工作两次被捕入狱。在敌人面前,陈企霞同志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表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出狱后,他很快找到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到群众中组织读书会,救国会,成立“进取社”,团结爱国进步青年,宣传党的路线,发展党的组织。1936年,在上海参加了陶行知先生筹办的山海工学团。1940年3月,陈企霞同志通过组织到延安中央青年运动委员会宣传部工作。1941年调到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为开展和繁荣解放区的文艺事业忘我工作。1942年,受邀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离开延安,在晋察冀参加了“华北文艺工作团”。不久,华北联合大学成立,任文学系主任,并兼《北方文化》、《华北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裸爹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担任全国文联及文协的副秘书长,在党的领导下,为团结解放区和国统区来的文艺战士、共同开创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