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塞琳·帕特森

凯塞琳·帕特森
凯塞琳·帕特森(Katherine Paterson,又译作凯瑟琳·佩特森),全名凯塞琳·沃梅尔多夫·帕特森(Katherine Womeldorf Paterson),是美国享有国际声誉的儿童作家。她的作品包括获得纽伯瑞大奖的《通向特雷(拉)比西亚的桥》等,是四位同时获得纽伯瑞奖和美国儿童文学国家图书奖的作家之一。1998年获得童书界的“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大奖,表彰她对儿童文学的持久贡献。她还获得了2006年的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纪念奖、2007年的NSK纽斯塔特儿童文学奖和2013年的劳拉·英格斯·怀尔德奖,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人物经历

凯塞琳·帕特森1932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淮安,她的父母是长老会传教士。她的父亲通过传教和领导一所男子学校来维持家庭。沃梅尔多夫一家住在中国社区,沉浸在中国文化中。1937年,由于日军侵华,凯塞琳全家逃难到美国,先是住在林奇堡,之后搬家到里士满。凯塞琳·帕特森在学校完全受到同学们的忽视,她后来曾用“恨”这个词表达对美国的感受。1938年,凯塞琳全家再次回到中国,继续进行传教士的工作。凯塞琳多数时间安全地住在英租界,但她仍见到的战争的恐怖,这使她对日本即恐惧又憎恨。这种感情直到凯塞琳·帕特森在1957年前往日本后才渐渐消除。
1940年,凯塞琳和家人再次逃难回美国,然后就是不停的搬家。对凯塞琳的父母来说,美国是故乡,但凯塞琳觉得自己在美国像个外国人。她说话带有英国口音,穿着破旧的衣服,同学们大致知道她来自“东方”,就认为她是日本间谍。她经常受人欺负,缺少朋友,感到被孤立,是个局外人。由于童年的这些经历,在以后的创作中,她经常让故事的主人公处于某种困境,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觉得没人理解。
1950年到1954年凯塞琳就读于金恩(King)学院,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一年,然后继续学习。1957年凯塞琳获得基督教教育硕士学位。之后,在一位同学的劝说下,凯塞琳去了日本,那个她曾经恐惧、憎恨的地方。她在神户学习日语,又在四国岛住了四年。由于凯塞琳在中国长大,对东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她很容易的融入了日本的生活,她对日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了很多日本朋友,她不再怕或是“恨”这个地方了。在此四年中,凯塞琳自己也发生了很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