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卫战

解放战争时期战役
四平保卫战,发生于1946年4月18日至1946年5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军队在四平的四次作战的第二战,又称二战四平。是中共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为配合国共谈判斗争,决定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防御战。[1][2]
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辽宁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3条铁路在这里交汇,位于东北两大重要城市沈阳长春中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根据地,在东北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之间出现军事冲突。1946年3月第一次四平战役后东北民主联军解放四平。国民党军意图夺回东北和四平。在《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党为了解决军事冲突,进行谈判。为巩固根据地,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中共中央决定扼守四平。[5][6][7]
四平保卫战战前,解放军方面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从“南满”“西满”及“东满”调集部队于四平以南地区集结,做迎战准备。市区防御先放两个团,辽西保一旅一团守铁路西,万毅纵队五十六团守铁路东。为了统一指挥,成立了四平市卫戍司令部和城防指挥部,由保一旅旅长马仁兴任司令、总指挥;左叶、杨尚儒、邓忠仁为副司令、副总指挥。中共四平市委书记刘瑞森任政委。国民党方面,国民党新一军、七十一军在四平外围遭民主联军打击后,七十一军放弃从左翼迂回四平的打算,紧紧向右翼的新一军靠拢,于4月17日逼近四平。同时,新一军之五十师进至四平西南牤牛哨和东南半拉山门,其三十师进至四平以南山地庙儿沟,其三十八师进至四平以西的老四平和泉沟车站,形成对四平的弧形包围。[2]
四平保卫战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1946年4月17日,国民党新1军、第71军逼近四平,并形成对四平的弧形包围。4月18日起,国民党军从南面、西南、西北三方面向四平进行了猛烈的包围进攻。1946年5月上旬,四平地区的国民党军已达10个整师。为此,东北民主联军急令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各军区的主力火速赶赴四平参战,市区的守军由原来的两个团增加至5个团,参加整个四平保卫战的总兵力已达14个师(旅)15万人,占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的一半以上。第二阶段1946年5月15日拂晓,国民党新6军、新1军、第71军,向四平再次发动猛烈进攻。5月17日,国民党军集中强大火力,向四平东南10公里的塔子山阵地发动猛烈攻击。18日拂晓,国民党军再次向塔子山发动猛攻,第19团虽然打退了国民党军的一次又一次冲锋,但终因伤亡过大,阵地失守。当天晚上,国民党军占领四平东南的哈福,使东北民主联军四平防御处于不利态势。5月18日午夜到19日凌晨,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四平。[4]
在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以8000余人伤亡为代价击败了国民党军队1.6万余人。四平保卫战,是解放战争战略过渡阶段全国打得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战役。四平保卫战遏制国民党军在东北的进一步行动、巩固了东北根据地;另一方面,国民党军在占领四平后,加快发动全面内战的进程。[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