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水日战争(阿拉伯语:Yawm al-'Atash)是724年阿拉伯倭马亚王朝与突骑施汗国苏禄在锡尔河畔苦盏发生的战争。突骑施苏禄可汗在接到河中粟特王国的请求后出兵。倭马亚军队在穆斯林·伊本·萨伊迪·阿酗-卡拉比的率领下,在费尔干纳听到突骑施军队南下的消息后慌忙撤退,遭到突骑施军队的追逐和骚扰。11天后,倭马亚军队到达锡尔河,与河中粟特诸国和突骑施军队决战并惨败,只有少数人撤回撒马尔罕。倭马亚军的失利导致了穆斯林在中亚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崩溃,直到突骑施汗国内乱,苏禄于738年被杀后,阿拉伯人才恢复对河中的统治。 战争简介
自公元712年屈底波征服河中后,且于714年在铁门关成功阻击东突厥阙特勤率领的20万骑兵后,河中成了中华文明与伊斯兰势力争夺的焦点。屈底波死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15年,定远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献率领五万大军从碎叶出发南下收复葱岭西各国,一举攻克阿拉伯要塞——铁门关。张孝嵩率领蕃汉兵马近一万在拔汗那大败吐蕃-阿拉伯-西拔汗那 联军、俘斩数千。而当唐军东撤应对东突厥默啜对北庭的侵犯时,阿拉伯再次侵占河中,并且对其利用伊斯兰教法统治,引起河中各国的反抗,公元720年左右,康国、俱蜜、安国等联名奏上《请讨大食表》,唐玄宗委任金方道经略大使苏禄处理此事,而时任呼罗珊总督的赛义德得知此事后于第二年发动了对唐朝的进攻,大军刚刚进入葱岭不久便遭到了苏禄的部下屈素律的袭击并被包围切断水源,赛义德缴纳赎金后才得逃走。 哈里发叶齐德二世大怒,撤换了赛义德,并任命穆斯林·本·赛义德(穆斯林·伊本·萨伊迪·阿酗-卡拉比)为新总督,于724年统率数万精锐大军讨伐河中各国,穆斯林·本·赛义德轻松攻克史国,康国国王不战而降,穆斯林·本·赛义德裹挟康国国王乌勒加以及近万康国大军东进拔汗那,拔汗那国王向苏禄求援,苏禄闻讯后率领大军南下,并联合石国、曹国、拔汗那等军队包围阿拉伯军,穆斯林·本·赛义德率领下的倭马亚军在费尔干纳听到突骑施军队南下的消息后慌忙撤退,而突骑施联军在后面边追赶边袭击,当阿拉伯军队行至曹国(渴塞城、今苦盏)时,便展开军阵准备与突骑施联军决战,而突骑施联军却将精锐宗教军团分割包围,阿拉伯骑兵无法抵御突骑施骑射手的进攻纷纷败逃,康国国王乌勒加被乱箭射杀。夜晚,苏禄亲自突袭阿拉伯大营,穆斯林·本·赛义德在慌乱中裸体逃走,阿拉伯联军损失惨重,只剩下少数人撤回撒马尔罕。突骑施军队趁势将阿拉伯势力赶回阿姆河以南。河中波斯复国军得到鼓舞,攻陷巴尔赫,新总督阿萨德畏惧不前。 相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