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龚彬(1901——1975)中共情报史上的杰出人物,抗战三杰中的隐杰。在国民党右派眼里,梅龚彬是灰色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在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眼里,梅龚彬是倾向于共产党的民主派;而在共产党眼里(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人外),梅龚彬是国民党内的民主派。 个人简介
抗日三杰中,同高大孔武的宣侠父和英俊潇洒的陈希周相比,梅龚彬是个风流倜傥的矮个子。梅龚彬也是三杰中,唯一的一个,得以善终之人。见过梅龚彬的人都说梅龚彬服装很整洁,头发梳理的也很整齐,整天油亮亮的,清瘦的脸上戴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梅龚彬的为人敦厚,深沉,诙谐,做事谨慎,对朋友从无疾言厉色。朋友说梅龚彬行侠仗义,见义勇为, 肯帮衬,善守秘密。因而梅龚彬交游甚广。
个人生平
梅龚彬,湖北黄梅县人,又名逸仙,字电龙,笔名龚彬、笈[jí]越,化名张柏生等,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1901年8月12日)生。民国6年(1917年)入武昌启黄中学求学。民国10年考入上海东亚同文书院中华学生部读商业经济科。1926年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商业经济科。五四运动时期投身于学生运动,为武汉学联发起人之一。民国13年春成立学生会时,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并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活动。 1923年,梅电龙加入国民党,曾任国民党上海特别 市党部秘书长,算是国民党创党时的元老。旋经贺昌、施存统介绍,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徐家汇创建团支部,任书记。同年夏,被聘为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宣传委员会委员。次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徐家汇支部第一任书记。五卅运动时,负责召集全市学生代表会并任总指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反帝统一战线,他作为上海学生界代表进入上海工商学联合会,被推选为向帝国主义者提出交涉条件的审查员之一。他编写了《上海英、日帝国主义者屠杀同胞之经过》一文,在全市印发。当时梅电龙名气很大,被誉为五卅[sà]运动的五虎将。此间有一插曲,说是梅电龙追求唐棣华(后来成为黄克诚大将的老婆),到了发疯的程度。一次,梅电龙问唐棣华究竟爱不爱他?回答是“又爱又不爱。”唐棣华这样说,大概是开玩笑。但是,梅电龙从唐棣华屋里出来,坐上人力车,脑子里一直在研究这“又爱又 不爱”是什么意思。下车时,梅电龙竟把随身带的一包团中央文件留在车上了。走了一段路梅电龙才想起那包文件,可是已经晚了。好在文件被一个朋友捡了去。可是,这件事在朋友圈子里传开来,便成就了作家沈雁冰(《幻灭》中男主角的原型即是梅电龙)。可见,革命者,亦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