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其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此外,在《列子·汤问》《山海经·大荒西经》等书籍也均有记载。[2][3][4][5][6][7] 相传共工与祝融争斗后,怒撞天地支柱--不周山,致使天水下落,人间生灵涂炭。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堵塞向四处流出的洪流。[8]
《女娲补天》作为中国经典神话,其影响已延伸至多个领域。在教育领域,该故事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在艺术表演方面,它被多次改编,例如在2023年河南卫视《元宵奇妙游》中由郝若琦领舞的舞蹈节目《中国神话·女娲补天》,以及在竹山县惠民演出中蔡峰演唱的同名歌曲《女娲补天》。[9][10][11][12]2012年11月21日,中国艺术家袁熙坤创作并捐赠的“女娲补天”雕塑在维也纳联合国中心正式揭幕。该雕塑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其设计参考了这一神话主题。[13]
历史渊源
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