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流域形成的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越南语:Đồng bằng sông Cửu Long,英语:Mekong Delta)[3][6],位于中南半岛南部。[7]其顶点位于柬埔寨金边,向南逐渐延展,整体呈三角形,[1][8]总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5]地跨柬埔寨、越南两国,其中有80%位于越南境内,20%位于柬埔寨境内。[4]
三角洲形成于河流海洋的双重作用。[4][5]湄公河在此分为六支九股汇入南海,其沉积物源自上流携带的大量酸性泥沙,至今仍以每年60~80米的速度向南扩张;[4][5]整体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低于2米,沼泽众多,[9][4]蕴含金铜、油气等矿物资源。[10]三角洲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旱季明显,[11]生物多样性丰富,沿海地区分布有红树林[12]
湄公河三角洲原住民柬埔寨高棉人。8世纪前,该地区先后为扶南真腊国地,并因水网密布,发展成为港口贸易重镇。[13]17世纪起,越南人逐渐控制了该地区并于18世纪中叶将湄公河三角洲纳入版图。[14]20世纪30年后,又形成了现在越南与柬埔寨共同管理的政治格局。[15]三角洲是越南重要的农业和渔业地区。[16][17]主要城市有金边芹苴胡志明市等,[6]其中胡志明市为越南最大城市和港口。[18]
湄公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稻作文明,且相对完整的保留下来,融于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当中;[19]孕育了越南高棉族和高棉文化;[20]代表性景点有战争遗迹博物馆、古芝地道、柬埔寨金边王宫、柬埔寨国家博物馆等。[21][22][23][24]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