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

鳞翅目螟蛾科动物
稻纵卷叶虫鳞翅目螟蛾科,拟[míng]亚科,土名苞叶虫,刮青虫,白叶虫等。[1]生活史为完全变态卵生。成虫有趋光性,喜荫蔽和潮湿,且能长距离迁飞。喜吸食花蜜。成虫羽化后2天常选择生长茂密的稻田产卵,历时3~4天,产卵位置因水稻生育期而异。卵多产在叶片中脉附近,3~5粒呈鱼鳞状排列,少数单产。[2]
稻纵卷叶虫一生经卵、幼虫、蛹和蛾四个形态不同的发育阶段。[3]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橘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2]成虫为灰黄色、有光泽,长约8毫米,前翅有3条横行暗灰色纹,中间一条较短,后翅有2条暗灰色横纹。前后翅的外缘,都有暗灰色宽带纹。雄蛾在短纹上有瘤状毛块突起。[4]
稻纵卷叶虫分布于亚洲(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各稻区,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以南方稻区为害严重。主要为害水稻,偶有为害玉米、大麦、小麦、甘蔗、粟,还可取食[bài]李氏禾雀稗马唐狗尾草茅草、芦苇等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缀叶成纵苞,藏于苞内取食叶片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严重为害时,可造成水稻大量减产。[5]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采取“农业防治打基础,生物防治作辅助,压低基数再‘查定’,科学用药作主攻”的措施。在农业栽培措施上,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繁殖为害环境,保护天敌和发挥自然天敌作用。在压低虫口的基础上,开展“三查三定”,合理使用农药,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保证水稻稳定高产。[6]

物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