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包又称米包子,是福建省宁化县传统小吃。当地客家人仿照北方水饺的种一创造。韭菜包带"馅",南方人吃饭用菜一般不用馅,只有面食才与馅有不解之缘,夹馅包馅原是中原人的创举。 韭菜包承传了中原面食的制 作技艺并且有所发展,它是客家人变更手法制作的独特美食。
历史沿革
加上这时山中的冬笋将尽,春笋吐尖,又嫩又白又脆的笋丁子做佐料,吃起来别有风味。而这时恰逢芥菜即将开花,其菜头削皮取心切碎也是不可缺少的好配料,再撒上猪肉丁、香菇丁、虾米之类加些食油混炒一起,便成了馅心。包皮及馅心准备就绪就开始包了。先是捏出拇指大的小米团,双手在掌中搓成小圆球再拍成薄薄的米粉片,包上预先准备好的馅心,包成水饺似的花纹,密密排在垫有湿纱布的蒸笼内,置锅中蒸上十多分钟至包皮不粘手为度。蒸熟的韭菜包,包皮晶莹剔透,馅心依稀可见,清香扑鼻,诱人口馋。呷一口醇香爽口的客家酒娘,吃一个味道鲜美的韭菜包,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旧时,韭菜包要在招待贵客时才出笼上桌。如今,不仅当地群众喜欢,更受海内外客家后裔的青睐。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