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是中国姓氏之一,北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二十八位。[1]
梁氏起源有五个分支,第一种源自赢姓,秦仲的小儿子被封于梁,建立梁国,史称梁康伯。后秦穆公覆灭梁国,改梁地为少梁。梁国子孙在亡国之后,大部分皆逃往晋国,并以故国名为己身姓氏。于春秋时期形成梁氏。至第45代后裔梁鳣、唐天平节度官梁惟忠,举族定居山东东平,这支梁氏于宋朝时期发展成为科甲鼎盛的名门望族;第二种源自姬姓,封邑名称为氏。据《路史》等史籍记载,东周初期,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姬唐封于南梁,治理汝(在今河南汝州),后被楚国所吞并,其子孙以故国之名为氏,称梁氏。而安定氏正出此是为河南梁氏也;第三种源自地名,依照史书典籍《通志》所记载,“魏”乃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之一,周显王姬扁八年(公元前361年)迁都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魏国”又被史家称为战国之“梁国”,魏惠成王亦被称梁惠王,其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氏,称梁氏;第四种源自少数民族,回族、鲜卑族、匈奴族、氐族、蒙古族、朝鲜族均有梁氏氏;第五种源自职业,在典籍当中“梁”,指架在河流上的桥,还有河堤、围堰的意思。在古代近河、湖、泽、湾处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当中,有许多人均以“梁”作姓氏,即梁氏。[1] 梁氏于春秋初期分别源于陕西和河南两地,并快速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诸多地区。东晋时期,梁氏开始渡长江入江南。晋朝末期,梁氏已移民至福建、广东。唐宋时期,梁氏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在经历了东晋、隋唐的北方战乱后,梁氏遭受重大损失。基于此,梁氏族人随中原人群一道背井离乡,分别向南方和东南方向迁移。明清时期,梁氏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持续发展,最终形成了典型南方 大姓。清初,梁氏始入台。[1] 梁姓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是中华民族姓氏发展史上的著姓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才辈出,或出自嬴姓、出自姬姓,或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2]文有孔子七十二贤弟子梁鱣呕心沥血编《春秋》,明代才子梁潜任《永乐大典》总纂,更有近、现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梁漱溟,著名作家、翻译家梁实秋,武有梁桥为汉丝绸之路护航,隋唐梁睿平巴蜀,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抗金美名扬,更有当代“万岁军”军长梁兴初抗美援朝打出中国人的骨气。玉林人中,梁姓人亦不乏佼佼者:中国古代十大美女之一梁绿珠,纯贞壮烈为人们敬仰;曾六获世界乒乓球冠军称号的梁戈亮艺高胆大,拼出了玉林精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