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萨尔公约

拉姆萨尔公约
1971年2月,在伊朗的拉姆萨尔召开了“湿地及水禽保护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简称《拉姆萨尔公约》。《拉姆萨尔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生效,规定每3年召开一次缔约国会议,审议各国湿地现状和保护活动的有关报告和预算。

保护区范围

该公约中湿地的概念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湿原、泥炭或水域地带(浅水湖泊、河流、泛洪区等),包括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以及海洋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水域”。湿地有几种类型:海洋系统、河口系统、河流系统、湖泊系统和沼泽系统。水塘、海湾、沼泽地、三角洲、湖泊、浅海、珊瑚礁石、泛滥平原和季节性河流等水陆相接的自然地域都是湿地。
湿地因是水域和陆地交错存在的生态环境而成为鱼类和水禽等生物的栖息、活动及繁衍的重要场所,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世界鱼类总产量的2/3和世界上半数人口食用的大米都产自湿地。不仅如此,湿地还有调节洪水、稳定地区微观气候、净化水质的作用。
然而,由于围湖造田、截流筑坝、引水灌田等,湿地在不断减少。另外,由于集约养殖水产品、向河口海口排污等原因,全球湿地的质量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在此栖息及移动的生物种群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