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曕

雍正帝第六子
爱新觉罗·弘[yàn](1733年—1765年),清朝宗室,别号经[shē]道人,[8]是清朝雍正帝第六子,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嗣子。[1]
爱新觉罗·弘曕的生母为雍正帝谦妃刘氏,[9][5]乾隆三年(1738)三月,庄亲王允禄奏请把弘曕过继给果亲王允礼,乾隆准奏,并命其承袭果亲王。成年后弘曕历任正白旗蒙古都统、镶白旗蒙古都统印务、镶蓝旗汉军都统等职。[10]弘曕为人节俭,但善于敛财,行为乖张,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乾隆帝以估夺民产、目无礼法、干预朝政等理由,将弘曕由亲王降封为贝勒,并停其俸禄,撤其官职。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三月,弘曕病重,乾隆帝念及弘曕病重,重新封他为郡王。乾隆三十年(1765年)逝世,谥为恭,故称为多罗果恭郡王。[1][4]
弘曕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期间刻行了《鸣盛集》等三种别集,并命令门人抄录与慎郡王允禧共同唱和的《雪窗杂咏》。他是乾隆朝前期“朱邸诗群”的核心人物,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当时被称为“鸣于盛世”。[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