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三锡(1758年—1830年),字晋藩,号羡门,顺天大兴人,原籍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清朝大臣。[1][2] 乾隆五十一年(1786),戴三锡在顺天乡试中举。乾隆五十八年(1793),他参加癸丑科会试(该科状元为潘世恩),考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五名,因属直隶籍,按例以知县任用,代理山西潞城县知县一职。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正式补任山西临县知县,由此开启仕途。嘉庆五年(1800),戴三锡赴京,奉朝廷旨意前往四川任职。[2]嘉庆十六年(1811),他代理眉州知州,后来在道光年间官至四川总督兼成都将军。[1]道光七年七月,戴三锡七十大寿时,道光皇帝亲自书写“敷猷笃庆”匾额以示庆贺。道光十年(1830),戴三锡奉诏退休,打算在秋天返回丹徒故乡。同年七月初二,他在京城的官邸中去世。[2] 戴三锡在四川任职二十余年,政绩显著。他整顿通省书院,添设义学3000余处、考舍千余区,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治兵定乱有方略,妥善处置鸿钧教聚众、越雟劫掠等多起事件;秉持仁心,宽待永北难民并使其入籍四川;还奏准在成都兴修水利。其为官 “略能御疆,仁足抚众”,逝世后,朝廷加赐他尚书官衔并赐予抚恤,又奉皇帝旨意将他的牌位放入名宦祠接受祭祀,其灵柩归葬于镇江。[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