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踝类初龙

镶嵌踝类初龙
镶嵌[huái]类初龙是一个主龙形类演化支,包括主龙类和已灭绝的植龙目。该演化支的名称源自拉丁语“crus”(小腿)和希腊语“tarsos”(踝),指的是在爬行动物的骨骼中存在的特殊关节(踝关节),该关节由小腿(特别是腓骨)和踝骨(特别是跟骨)之间的关节构成。在这个关节中,跟骨上的一个半圆柱形髁突与腓骨上的一个凹面相互作用。镶嵌踝类初龙在三叠纪晚期出现,大约2亿年前火山持续爆发导致其灭绝。在2011年之前,该演化支通常只包括比鸟类和其他恐龙更接近鳄鱼类的主龙形类。然而,2011年的一项研究认为,植龙目的谱系在鸟类和鳄鱼类分裂之前就已经进化出来了。这意味着植龙目不是真正的主龙形类,因此不能被视为鳄鱼类的代表。

物种概述

镶嵌踝类初龙是一群基于相同祖先的演化支,由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在1991年建立,用来取代旧的伪鳄类。塞里诺在2005年基于种系发展更准确地定义:所有血缘较亲近于尼罗鳄,而离麻雀较远的所有物种;也就是血缘较亲近于鳄鱼,而离鸟类较远的所有物种。所以,镶嵌踝类初龙是鸟颈类初龙(血缘较亲近於鸟类,而离鳄鱼较远)的姐妹演化支。在旧式的分类中它们或多或少符合槽齿目去掉古鳄亚目,再加上鳄目

特征

镶嵌踝类初龙是初龙下纲中两个主要演化支中的其中之一。他们得头骨通常是厚重的,尤其是与鸟颈类初龙相比;口鼻部是狭窄的而且有些会长的,颈部短而强壮,四肢的结构介于典型的爬虫类躺卧姿态到恐龙或哺乳类之间(虽然恐龙与哺乳类的姿态不同)。身体通常由两或更多排的甲板保护者。大多数相当大;3公尺甚至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