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学

以墨家学说为代表的文化流派
显学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或者在思想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也就是主流学说,在各时代的主流学说有些许不同,在先秦思想史中特指儒家墨家这两种学说,[1]孔子—儒学,墨翟—墨学,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2]
显学最早见出现在《韩非子》,《韩非子》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是指韩非子所处时代的情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显学。[1]显学在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潮中不占有主导性的地位,孔子死后,儒家因其分裂,势力明显衰落,在汉初儒者的集体努力下儒家学术真正开始出现转机,随着“独尊儒术”国策的推行,儒家的地位遂屹立而不可动摇。[3]中国现有公认的三大显学是红学、敦煌学和甲骨学[1]

基本概念

显学强调存在就是现实,对于显学研究的成就根源于对发展变化和谐治理制衡的理解。显学根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提供治理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而忽视了对自身是否完善的探索而使得自身容易发生主观的错误,带来新的错误。当然显学的不足可以通过玄学来丰富。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也只有扬长避短确定诊断发挥正确的部分,适时改变完善服务于对现实发展需要的实践。遵循宇宙发展创建的规律,无论曾经存在还是现存在,都应该得到发展;显学无疑应该成为未来创建的重要内容。
《庄子·骈拇》云:“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chuí]辞(棰辞二字据王叔岷说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kuǐ]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韩非子·六反》:“杨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虽察而不可以为官职之令。”由此可知,杨朱学派当积极参与了战国时期关于坚白同异的论辩。可惜的是,杨朱学派在这方面的见解和贡献已无法考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