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水

我国古代六川之一
辽水即今辽河的古称,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之内涵为辽地之水。由于“辽水”与“辽东”的悠久性和代表性,对一系列以“辽”字冠名的地名的衍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辽海”是除了辽东、辽水之外又个十分重要的辽字地名。根据史料分析,辽海难以涵盖我国东北地区,但是基本涵盖了今天辽宁的大部分区域,同时辽海一名充分体现了辽宁地域文化、流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特点,适合冠名辽宁的历史文化。[1]

地名沿革

辽水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其名称最早可查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辽阳。”至东汉有辽水和大辽水之别。《汉书·地理志》:“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大约与此同时或稍后时期又见小辽水之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小辽)水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大梁水会。”“小辽水又西南经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小辽水又经辽队县入大辽水。”从史书记载有关大、小辽水的流经方向、流经地域等因素不难判断,大、小辽水虽相汇但不同源,当为两水。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考,“浑河在司西北,一名小辽水,源出塞外,西南流。”又有《奉天通志》考:“大辽水即今辽河,小辽水即今浑河。”辽河、浑河之称均始于辽代。《辽史·地理志》载:“辽河出东北山口为范河,西南流为大口,入于海……浑河在东梁与范河之间。”因此,大辽水为辽河古称,小辽水为浑河古称早已为史学界所公认,但是关于《山海经·海内东经》和《汉书·地理志》中的“辽水”是否为同一河流目前尚有争论。
汉书·地理志》中的“辽水”其发源地、流经路线与《水经》中关于“小辽水”的描述如出一辙,故而可以断定此“辽水”为小辽水(浑河)无疑。至于《山海经·海内东经》之“辽水”,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为大辽水辽河);一为小辽水(浑河)。主前者主要依据《水经》:“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疑“卫白平”为“卫皋”之误写。主后者则认为“卫皋”应读“窝集”,乃古肃慎语,浑河上游女真人称纳鲁河,《盛京通志》所考纳鲁河“源出纳鲁窝集,流入安巴尼雅勒山,即为浑河。”就此二观点而言,我们认为均是对史料语言的一种推断。前者是从字形的角度,后者是从读音的角度,仅此是很难判断哪一种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如果从河流的流经方向的角度来考虑就比较明朗了。古代浑河是从东北向西南流,于辽队(今三岔口)注入辽河,西南注入渤海,与《山海经·海内东经》“辽水”的流经方向相左。辽河有东西二源,西源出今内蒙古境内的白岔山东南流,在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附近与东辽河汇合后折向东南至铁岭地区折向西南,注入渤海。因此,从辽河的大体的流经方向及其发源地与入海口的位置比较来看,基本为东南流,过辽阳,注渤海,符合《山海经·海内东经》关于“辽水”的记载。可以推断,《山海经·海内东经》之“辽水”当为大辽水辽河),而其语序亦应当为东南入辽阳, 注渤海。继《汉书·地理志》以后,“辽水”之称又再次发生变化而专指“大辽水”,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大辽水”条:“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大清一统志辽河条:“唐时,辽水已合东西二源言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