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九思

明朝官吏
顾九思(1532~1610),字于睿,号韦所,江苏省长洲县人,隆庆五年进士,曾任通政司右通政。[1]
万历五年(1577 年),顾九思经过考核,治理能力排名第一,被提升为选户科给事中,后又升职为右给事中,转任礼科左给事中。万历七年的时候提议撤回两地织造府官员,皇帝同意后撤回了一半。顾九思先后连续担任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迁太仆寺少卿,万历十七年升任为南京太常寺少卿, 最后官职为通政司右通政。因为生病辞官回家,又在家生活二十年,去世的时候七十九岁。[2][3]
顾九思曾刻黄姬水《黄淳父先生全集》,著有《掖垣题稿》。[3]

生平

顾九思在丰城县任职时,当地有“三不在”的说法,吏不在舍,卷不在廊,囚不在狱也。顾九思到任后,惩治贪官污吏,没收其财产造舍以栖吏,建廊舍以放置文牍,广设监狱,惩治罪犯,使乡民安居乐业。 万历二年(1574)顾九思上任第三年,位于丰城下游的南沙岸冲垮决堤,他马上组织修复堤坝。万历五年(1577年),顾九思经过考核,以第一名升为户科给事中,后又升为右给事中,转任礼科左给事中,万历七年的时候,上奏折请求撤回苏松织造,经过皇帝同意后撤回了一半。顾九思先后担任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后升迁为太仆寺少卿,万历十七年又升任为南京太常寺少卿。最后的官职为通政司右通政。直到生病了,才辞官回家。顾九思辞官后晚年在下堡村生活安逸,创建顾家埭川宗祠,以上六代明处士顾德瑺为始祖。曾刻黄姬水《黄淳父先生全集》,著有《掖垣题稿》。顾九思家居二十年,去世的时候为七十九岁。[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