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永吉

矶永吉
矶永吉(英文:Eikichi Iso;1886年11月23日 - 1972年1月21日),日本农业专家,被誉为“台湾蓬莱米之父”。他出生于日本广岛县深安郡(今福山市),1911年毕业于东北帝国大学农学科。矶永吉在台湾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末永仁合作,成功改良台湾在来米,创造了蓬莱米,极大提升了台湾农民的收益。他的研究和教学生涯主要在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进行,对台湾农业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生平

1921年矶永吉与当时的台北厅农务主任平泽龟一郎、以及技师铃田岩等人在今天阳明山竹子湖一带找到一块地(今阳明山湖田里),试图把属于日本梗稻品种之一的“中村稻”引进台湾。鉴于竹子湖一带海拔有650多公尺,气候潮湿且温度较凉,比较类似日本九州的风土,更重要的是拥有充沛的地下水源,这是种植水稻所不可多得的好环境,因此便把原种田选在竹子湖一带。然而,在地的农民对于梗稻的试种栽培,起初并不愿配合,在警察的强力宣导下,农民才勉强接受。
把台湾的在来米与日本的米种经过重复交配之后,1925年终于成功改良了台湾在来的米粮品种,暂称为“台中65号”,并在翌年的改良米竞赛中获得优胜。为了与日本的本土米种有所区隔,矶永吉乃以“新台稻”、“新高稻”、以及“蓬莱稻”等名称提供总督作为命名上的参考。
当时的总督伊泽多喜男以台湾是“蓬莱仙岛”为由,而称梗稻的台湾新作种为“蓬莱稻”,也就是台湾社会耳熟能响的“蓬莱米”。蓬莱米除了口感上受到消费者青睐之外,在产量上比在来米多出20%,价格也比在来米高出5~10%,而逐渐受到农民的欢迎,蓬莱米的耕种面积乃日渐扩大开来。虽然台湾的蓬莱米日本打响了名号,抢占本土市场,但也间接促使日本农村失业问题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