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捕鱼 ,是一种利用驯化的鸬[lú]鹚[cí]进行捕鱼的作业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捕鱼技艺,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2] 鸬鹚捕鱼 的主要捕获对象有鲤、鲫、鲇[nián]等底层鱼类。常见于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的江河,湖泊。日本、朝鲜、东南亚、南美和欧洲也有采用。[1] 鸬鹚捕鱼的方法在冬天水清、温度低,鱼类活动能力较差时效果最好。夏季水混或冬季风雪天,只能休渔。休渔期间要喂以鱼为主的饲料,每天每只鹚至少要喂500~700克鱼类,而且作业时还吞食不少幼鱼。由于其经济效益不高,同时不利于渔业资源增殖,因此对这种捕鱼方式采取了限制和淘汰措施。近年来,常以鸬鹚夜捕作为旅游观光内容。[1]
特色
竹筏原本停靠于龙虎山无蚊村上游。只听音乐起后,筏子出发, 六筏呈一字排开,到达指定演出地点后,围成扇面。鸬鹚捕鱼好戏此时精彩上演。只见“牧鹰人”(渔人)发令,鱼鹰们便一头扎进水里,仅一会儿功夫,第一只鱼鹰钻出了水面,喉咙里塞满了鱼。捕鱼时,鱼鹰们的脖子上,通常套有一根麻织的细绳子,以防它们私吞大鱼。眼疾手快的“牧鹰人”一手抄回子、把鱼头抄进去,一手抓鹰把鱼扔进舱里;顺手拿出一条小鱼填进鱼鹰嘴,用手一抻皮条的活扣、将其皮囊解开,小鱼便进了其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