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墓

陶母墓
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贤母,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的母亲。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陶母之子

范逵阳人,晋之孝廉(举人别称),饱学之士,性不趋炎附势,官府屡聘不出,而惜才荐才且是竭尽其力。任职鄱阳内史的虞溥敬其有光裕民间风气之贤,故在晋武帝咸宁年间(278~280),于县城南隅立“光裕坊”以彰表其品其价。于是从“光裕坊”内从雪寒中走出的范逵坊陶侃,一声“非此母,不生此子”的敬叹,引出了“延宾坊”,引出了中国三大贤母之一的陶母湛氏。
“谁能截发以供容?志非为子求禄食,即封官鲊有书责,知母[]济家国;石头城苏峻逆,令当是时母犹存;勤王何待太真迫?且安知非忆母教,故亟登舟决筹策,试观酒醉小失耳,尚痛先训泪沾臆,况于战阵肯无勇,始知大忠本孝积,嘻嗟此母生此子!鄱墓今与长沙赫,当由乡里招魂魄,重为千秋永懿迹,吾姑不详详母德。”此长诗为清代永丰人士张琼英凭吊陶母时,在其墓前心感而作,诗题就是《陶母墓》。诗为心声,全诗18句126字,不用想象,无需推敲,以母显子功之孝,以子彰母德之慈,白描直面历史。侃之功过、“大忠本孝积”、“截发延宾”和母教济家国,俱在此诗中,也都在凡为人子者,应知母贤慈“重为千秋永懿迹”,“当由乡里招魂魄”的心愿意境中。
古今人愿皆如此,当年北宋范仲淹饶州时,即以陶母贤慈,易县城南隅朝宋桥名为“德化桥”,立“延宾坊故址”碑铭于桥头陶宅畔,在旌表陶母之同时,以求效母慈子孝社会教化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