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

唐代天台宗高僧
湛然(711—782)唐代天台宗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有超然迈俗之志。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他十七岁,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730),于东阳遇金华方岩,示以天台教门并授以《摩诃止观》等书,于是求学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门下。玄朗知为道器,诲以所传天台教观宗旨,其后十余年间专究此学。

人物生平

天宝七年(748),三十八岁,始在宜兴君山乡净乐寺出家。既而前往会稽开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究律部。又在吴郡开元寺,敷讲《摩诃止观》。六年后(天宝十三年,754),玄朗圆寂,于是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教法。当时禅、华严、法相诸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从而祖述所传,撰天台三大部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对抗他家,于是台学复兴。天宝大历间(742—779),玄、肃、代三宗前后征召他入京,他均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国清寺,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当战乱饥[jǐn]之际,众多学徒来集。德宗建中三年(782),在佛陇道场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一般称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弟子有道[suì]、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吴门元浩(—817)于《法华》、《止观》之学深有所得,为湛然嘱累弟子。道邃、行满后来传教观于日僧最澄(767—822),最澄尽写此宗教籍携之以归,开创日本天台宗。贤首宗名德清凉澄观,早年亦尝从湛然受学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疏。又有翰林学士梁肃,也曾从湛然学教观,深得心要,尝以《摩诃止观》文义弘博,删定为六卷,又述《止观统例》一卷等。其说出入儒释,和宋代理学极有关系。此外从湛然受学之士,有李华等数十人。

主要著作

湛然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注释三大部,阐明智顗教观深旨。又有《金刚錍》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论》三卷,建立自宗正义,破斥他家异解。此外有《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维摩经略疏》各十卷、《维摩经疏记》六卷或三卷、《华严经骨目》二卷、《法华经大意》、《十不二门》、《始终心要》、《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门》,原是《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之一节,湛然在《释签》中,立色心、内外、修性等十种不二门,发挥本、迹十妙之深旨,后人以其说在天台教学上占居重要地位,录出别行,注解多到五十余部。《玄义释签》、《文句记》、《止观辅行》、《金刚錍》、《始终心要》也都有后人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