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篙竹

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的植物
撑篙竹(学名: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别名稿竹、泥竹、虾须竹、油竹,是禾本科簕竹属乔木竹类植物。竹材坚实挺直,顶端不弯垂,出枝习惯低;节间圆柱形,密被小刚毛,常有白色条纹;秆材厚而坚实;枝多数,丛生而平伸,枝与小枝上的[tuò]幼时紫色;秆箨的形状和被毛变异大。可作棚架、撑篙、农具、家具及建筑用材,亦可劈篾编织竹器,节间去皮适刮下中层为“竹茹”,分布在中国华南地区,多生于河溪两岸及村落附近,喜疏松湿润土壤,常见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状竹类植物,地下茎合轴型。竿高7-10米,直径4-5.5厘米,尾梢近直立,下部挺直;节间通直,长30厘米左右,幼时薄被白蜡粉或有糙硬毛,老时无粉也无毛,竿壁厚,基部数节间具黄绿色纵条纹;节处稍有隆起,竿基部数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节开始,坚挺,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3枝较为粗长。
箨鞘早落,薄革质,背面无毛或有时被糙硬毛,新鲜时具黄绿色纵条纹,干时纵肋稍隆起,先端向外侧一边下斜而呈不对称的拱形;箨耳不相等,具波状皱褶,边缘被波曲状细[suì]毛,大耳沿箨鞘顶端向下倾斜,其倾斜程度可达箨鞘全长的1/6-1/5,倒卵状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3.5-4厘米,宽约1厘米,其末端渐狭,小耳近圆形或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8毫米;箨舌高3-4毫米,先端不规则齿裂,有时条裂并被短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易脱落,呈近于对称的狭卵形,幼时背面具黄绿色纵条纹,并疏生脱落性棕色贴伏刺毛,先端急尖而且锐利硬尖头,基部作圆形收窄后向两侧外延而与箨耳相连,其相连部分为3-7毫米;箨片基部宽度约为箨鞘先端宽的2/3。
叶鞘背面通常无毛,边缘被短纤毛;叶耳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边缘具数条至多条直或弯的繸毛;叶舌高0.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通常长10-15厘米,宽1-1.5厘米,上表面无毛,下表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粗糙的钻状尖头,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