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细胞

雌性生物的生殖细胞
细胞(egg cell)[2],又称卵子、卵母细胞,[3]雌性个体的生殖细胞,是体内最大的细胞,体积要比其他细胞大上百倍。[4]
1827年,德国生物学家贝尔发现哺乳动物的卵细胞。1928年,美国生理学家艾伦发现人类的卵细胞。1876年,德国胚胎学家赫威发现了海星的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受精过程。[2]一个成熟的人卵细胞直径约150μm,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大小与人卵细胞相似。卵细胞呈球形,周围由营养细胞(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包围。卵细胞成熟后,就不再需要这些细胞了,在受精前后逐渐脱落,成为一个裸卵。卵子发生的部位位于卵巢,发生过程包括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三级卵泡、格拉夫卵泡、成熟卵泡、闭锁卵泡。正常女子一般每个月有一侧的卵巢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排卵期一般在下次月经前14天。当卵细胞从卵泡中释放后,输卵管伞扫过卵巢,收集卵子,并把卵子送入输卵管内,卵子数分钟即进入输卵管上1/3处(即输卵管壶腹部),并停留于该处等待受精[4]
卵细胞为单精子受精,在排卵后12小时完成。受精的标志是出现2个原核和2个极体,通常在受精后12~18小时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5]

形态结构

一个成熟的人卵子直径约150μm。哺乳动物的卵子大小与人卵子相似,小鼠卵直径为80μm,牛、绵羊、山羊卵约150μm,猪卵子为130μm。卵子呈球形,周围由营养细胞(颗粒细胞和卵丘细胞)包围。卵子成熟后,就不再需要这些细胞了,在受精前后逐渐脱落,成为一个裸卵。裸卵的外面有一层透明的膜,像蛋壳一样,称透明带,由卵母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组成,透明带的作用是保证正常受精,阻止异种精子进入和多精子受精,保护卵子胚胎的早期发育。在卵子本身和透明带之见有一个空隙,称为卵周隙。在卵周隙内还有一个小的细胞,称为第一极体,它是卵子释放出的另一半核物质。第一极体的出现表明卵子已经成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