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东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期间组建的大学
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简称“东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沦陷区高校撤离上海后在福建建阳联合组建的大学,学校仅维持了一年半时间。[1]1942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所有尚未撤出上海沦陷区的高校全部合并,撤退至浙江境内组建“国立东南联合大学”,由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担纲主持。[1]最终暨南大学、上海美专上海法学院、大同大学成建制撤退,其他未能撤退的高校亦有部分学生随同撤退。学校先期撤退至浙江金华,最终撤退到福建建阳。1943年6月,东南联合大学的文理商三学院和先修班并入国立暨南大学,法学院和艺术专修科并入国立英士大学

背景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并没有立即占领上海的租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租界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孤岛”。
各类学校为躲避战火而迁校,使得租界内的高校多达30多所,有暨南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大夏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大学;上海商学院、持志学院、上海医学院、中法工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法学院上海法政学院、正风文学院(前身为诚明文学院)、同德医学院东南医学院独立学院;及上海药专、上海音专、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东亚体专、纺织工专、吴淞商船、立信会计等专科学校;加上从外地迁来的原设于苏州东吴大学杭州之江大学苏州美专沪校、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部分院系。
这其中有部分学校迁往内地,如交通、沪江同济复旦、光华等大学迁往四川各地,上海医学院则迁往云南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