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食子酸

有机酸类化合物
没食子酸是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根茎桃金娘科植物大叶桉的叶、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实、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花等中提取得到的芳香族有机酸;亦称五倍子酸或棓酸,化学命名为“3,4,5-三羟基苯甲酸”,分子式C7H6O5。[1][2]
没食子酸为白色或微黄色针晶,结构类型属于有机酸类化合物,其主要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抑菌、抗炎、抗肿瘤、抗突变、防龋齿药理作用。没食子酸主要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引起的恶心、头痛、呕吐、腹泻等的临床治疗。[2]

历史起源

据国外文献记载,没食子酸最早由舍勒制得(1786)。但古代中国早在这以前就有明确记载。例如,明代李挺的医学入门》(1575)中记载了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得到没食子酸的过程。书中谓“五倍子粗粉,并矾,曲和匀,如作酒曲样,如瓷器遮不见风,候生白取出”。《本草纲目》卷39中则有“看药上长起长霜,则药已成矣”的记载。这里的“生白”“长霜”均为没食子酸生成之意,是世界上最早制得的有机酸,比舍勒的发现早了二百年。
没食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