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抖音百科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任弼时、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创建的最后一块南方红色根据地。[1]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4年11月建成,横跨四省,全盛时期其根据地和游击区范围覆盖湘、鄂、川、黔边30余个县,人口达到二百万,控制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4][1]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1933年12月,红三军被迫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1934年3月,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领导开辟新苏区的工作。同年7月21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黔东红色政权的诞生。11月26日湘鄂川黔省委在大庸正式成立,同时又成立了湘鄂川黔省苏维埃政府和湘鄂川黔军区,由此,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1935年初,蒋介石抽调四十多个团的兵力,对根据地实行六路军事“围剿”。在反“围剿”斗争里,红军先后作战30余次,[1][8]1935年8月,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同年9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和游击区已扩大到东至洞庭湖西岸,西至四川酉阳,西北至湖北咸丰、恩施,南至沅陵,北至鹤峰,加上黔东和鄂川边两个游击区,湘鄂川黔苏区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9]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撤离湘西开始长征,于1936年2月在贵州大定成立川滇黔省委,结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历史。[5]1985年由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建立了湘鄂川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并于1993年12月26日落成开馆。[10]2001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1]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力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还让红二、六军团有了战略依托,使其发展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的红二方面军。这也是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重要战略区域。[12] 历史沿革
建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