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

支援落后地区乡镇学校的教育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也称扶贫支教。[2][3]
支教源于“撤点并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1]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2005年“三支一扶”计划之后,应届和在读大学生支教逐渐制度化、规模化。[4]“支教”途径有官方和非官方两种,官方途径主要由共青团中央等组织实施,以招聘大学生为主,有长期、接力、假期支教三种,时长有1个月至6个月甚至1年以上。非官方支教由社会组织或个人发起,社会人士均可参与,时长大多7至15天。[5]2020—2021学年,全国计划选派22842名教师,支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21635名,非义务教育阶段计划选派1207名。[6][7]
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进行支援,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效缓解了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矛盾,有力推动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8][1]

历史沿革

背景